1918年成立後,作為歐洲列強間的中型國家,捷克斯洛伐克持續嘗試於法國、英國、德國、蘇聯之間運籌帷幄,視情況調整與大國之間的親疏。
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打亂了歐洲局勢,接著納粹興起,要求改變「凡爾賽合約」中所訂定之德捷疆界,捷克只得與蘇聯簽訂「互助合約」以自保。然而在英法的綏靖(姑息)政策之下,捷克成為滿足德國野心的犧牲品。
蘇台德地區
蘇台德地區在一戰前屬於奧匈帝國疆域,約有300萬的日耳曼人世居於此,作為該地區的少數民族,他們能夠履行投票義務,並未受到捷克當局任何差別待遇。希特勒扶植「蘇台德日耳曼人黨」,製造分裂與動亂,企圖創造輿論,主張蘇台德地區(Sudety)割讓給納粹德國。
受擴張的納粹德國三面包夾的捷克斯洛伐克,在英法等國從旁加油添醋、軟硬兼施之下,被迫接受割讓蘇台德地區的讓步。但希特勒卻不以此為足, 1938年慕尼黑協定(Munich Agreement)簽署,英法德義四國領袖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,只有20歲的新興國家裂成了三塊--斯洛伐克及魯尼西亞、波西米亞,以及摩拉維亞。
1939年,納粹德國併吞波西米亞及摩拉維亞,成為「保護國」,斯洛伐克則成為傀儡國。捷克人遭受納粹的壓迫及種種不合理對待,人權被剝奪,異議人士被送進集中營,局勢一直延續到第二次大戰結束。
《捷克史》(三民出版)這段描述得非常簡要精闢。
「慕尼黑協定」等於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,捷克斯洛伐克不但喪失了五分之一的領土、大約四分之一的人口,而且境內堅固的防禦工事不復存在,其全部鐵公路、電話和電訊系統都遭瓦解。與此同時,暗中得到波蘭支援的匈牙利軍隊也開進他們想要的魯尼西亞。
捷克的淪陷不僅使得協約國喪失他們的山地防線,和可以牽制德國30個師兵力的捷克軍隊,而且將中歐第二大兵工廠--斯庫達兵工廠也讓給了對方。這個兵工廠在1938年8月到1939年9月間的產量與同期英國各兵工廠的實際產量幾乎相當,德英雙方的軍事實力終於發生可怕的逆轉。
1938年10月,捷克斯洛伐克流亡者在倫敦組成流亡政府,1945年由於情勢變化而移往莫斯科,與捷共代表進行談判,共組政府,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。
然而,1948年起,捷克落入蘇聯控制。曾經工業發達、生產水準及文化教育發達的中歐國家,陷入低效率的計畫經濟泥淖。捷共執政黨對蘇聯唯命是從,基層人民生活困苦,經濟條件持續惡化。
在民怨沸騰及民主化意識逐漸興起之下,捷克興起修正社會主義,放寬政治參與的浪潮,在當時一度席捲鐵幕控制的邊緣國家,引起全世界的重視,被稱為「布拉格之春」(Prague Spring)。
憂慮反蘇情緒擴散,莫斯科持續對捷克施壓,報刊引起激烈論戰,蘇聯當局強勢要求捷克妥協。在藉故演習和駐軍被捷克拒絕後,蘇軍仍於波蘭、東德等週遭邊境進行軍演,為入侵捷克進行前置準備。
1968年8月20日,一架蘇聯客機在布拉格上空請求迫降,接著蘇聯武裝部隊湧出,迅速佔領機場。蘇聯、波蘭、東德、匈牙利及保加利亞的軍隊迅速越過捷克邊境。5天內入侵的軍隊就高達40萬人,包含大量軍事武器,整個捷克斯洛伐克遭到5國聯軍占領。
嚴冬摧殘了短暫降臨的春意,胡薩克(1975~1989執政)上台後進行嚴格血腥的清黨措施,約有200萬人遭到株連,20萬人逃離捷克,知識份子大量流失。捷克人民只能再一次默默忍耐,直到蘇聯倒台。
1989年的絲絨革命(Velvet Revolution)和平轉移政權,捷克修憲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,胡薩克辭職下台,由早年曾經入獄的民運人士哈維爾(Václav Havel, 1989~2003執政,2011年逝世)擔任總統。
捷克斯洛伐克和平的民主化過程,即使在今日觀之仍具有傳奇色彩。
當時發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十天的過程,在波蘭曾經是十年,在匈牙利是十個月,而在東德是十週。
不知不覺又記述得太長......下篇想寫近年的捷克與P&V的意見: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