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

【旅行摘要】維也納 / Bratislava

雖然積稿許久,但這段旅行在心中的層次和印象始終鮮明。因剛暫離朋友的溫暖接待,重回獨自旅行步調,加以冬季天候沉鬱,彷彿一方幽靜土地,帶著維也納咖啡館文化的愜意和靜默。

奧地利維也納 / 斯洛伐克布拉提斯拉瓦 6天5夜
2014.1.2~2014.1.7

  •   行程概要
    1. Day1: 從Prague搭Student Agency前往Wien - hostel check-in - Laxenburger逛街
    2. Day2: 步行至St. Stephan church - 上塔 - 舊城區閒逛 - 自然史博物館 - 音樂會
    3. Day3: 搭火車到Bratislava - 舊城區閒逛 - Stur Cafe午餐 - 爬上城堡丘陵 - Slovak Pub晚餐 - 搭火車返回Wien
    4. Day4: 至皇家禮拜堂聽少年合唱團 - 參觀霍夫堡宮 - 吃薩赫蛋糕 - 皇家家具展 - 舊城區閒逛
    5. Day5: 熊布朗宮參觀 - 乞丐餐廳午餐 - 搭地鐵至Heiligenstadt - 搭公車至Kahlenberg眺望市景 - 原路回市區 - 到歌劇院排站票 - 欣賞胡桃鉗芭蕾
    6. Day6: 買紀念品 - 咖啡館 - 搭Student Agency返回Prague
  • 重要花費:Prague-Wien來回巴士(29.8€)、住宿(51.3€/5晚)、Bratislava Ticket(15€)、Sisi Ticket(23€)、音樂會(32€)
  • 旅程夥伴:自己~
  • 住宿地點:A&O Wien Hauptbahnhof
九月初自Prague - Krakow - Budapest的旅行,Wien亦是心儀中繼站之一,原因是瑞士到Wien意外沒有便宜迅速的方式,非設法當作長途旅行的中點不可。但當時考量冬季Krakow恐怕相當寒冷,加上被Krakow獨特的文化遺產深深吸引,遂將Wien割捨,此行亦是一圓宿願。

由於曾受哈布斯堡家族統治,先前在捷克和匈牙利參觀皇宮時,早已見著不少和哈布斯堡相關文物和故事,如今終於到訪這曾經輝煌的奧匈帝國根據地。位於市區的霍夫堡(Hofburg)氣勢磅礡,可惜冬季時弧形正門往往背光,但徜徉在西西博物館內,重溫這幾國盤根錯節的歷史,欣賞奧地利如何傾舉國之力來行銷西西(Sisi)皇后,如何鋪陳開展她的一生,是很有意思的體會。光是博物館內的皇家器皿,其金碧輝煌與奢靡氣派,便不禁感覺,於維也納確實能夠深深領略,曾經位於帝國中心的富庶。

曾經記得與家人在中壢文化中心,聆聽過一回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表演,清冽嗓音穿透俗世塵埃,恍若天籟。這次拜訪維也納十分幸運,正好瞥見旅遊書的小撇步,週日早晨在霍夫堡的皇家禮拜堂,可以免費聆聽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的歌聲!匆匆趕往,約莫準時抵達,空間不大的禮拜堂已是萬頭攢動,佇立後方的人群前是需購票的座位,而最前方則是正舉行禮拜的神職人員。少年合唱團位於二樓,只能由一樓外頭的轉播電視望見他們身影,但絕妙嗓音陣陣傳來,登時忘卻在人群中罰站的不適,只覺自己無比幸運,竟能參與這場無須付費的盛宴。

而這彷彿成為我維也納之行的基調,在中歐數國中,尤與捷克、波蘭、匈牙利等國相較,物價並不便宜的維也納,多花些體力,可以節省不少旅資。而做功課的必要性,在這座城市更是彰顯無疑。

第一日逛市區,立即有了白花冤枉錢的慘痛例子。依照維也納傳統,相關科系的學生必須穿著18世紀的傳統衣飾,在歌劇院、聖史帝芬大教堂等名勝附近兜售票券,以完成課程作業。原先自認對古典樂忘得一乾二淨,訪維也納走不音樂路線也無妨的我,加上在捷克朋友家中作客, 行前對音樂方面徹底未做任何功課。於是便於正步行前往聖史蒂芬教堂的途中,被一位年輕學生在歌劇院前攔下,在他巧舌如黃的勸說之下,半信半疑地掏腰包購買當晚貌似即將售罄的學生票,要價32€。

他頻頻說及這是嶄新翻修的宮殿,並於地圖圈起某處,對維也納尚一無所知的我,當下以為是某古蹟再利用作為表演場地。抵達才知曉,該表演場地委實小得可憐,售票員以票券所剩無幾作為兜售技倆,實際上該場地座位大約只有80~100人左右,樂團編制比傳單上小得多,許多經典曲目欲呈現效果殊是不易,演奏技巧更只是還過得去的水準。而最令我詬病的是觀眾素質,尤其是眾多和我同樣買學生票的年輕中國旅客,在主持人已提及不可錄影拍照後,仍頻頻舉起手機,嚴重干擾其他觀眾,在屢屢勸說不聽後,我甚至踹了前方觀眾的椅腳許多次......。

頗覺被坑後,回hostel認真查找,才發覺歌劇院熱門節目通常許久前便已銷售一空,但每日會發售定額的站票,儘管得排隊兩三小時,但卻能以3~4€欣賞到經典名作。離開維也納的前一日,早上參觀熊布朗宮,下午登上維也納森林的Kahlenberg山丘眺望市景,接著匆匆趕回歌劇院排隊購買站票。正好該日晚間舞碼頗吸引人,經過漫長等待,終於買到胡桃鉗芭蕾的站票第一排!

若還有下次拜訪維也納的機會,不曉得會不會仍願意選擇站票方式,因為罰站兩三個小時觀看表演,遠比想像中還疲憊。中場休息時,整個站票區猶如洩了氣的皮球,紛紛席坐於地舒緩雙腿。但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,胡桃鉗這耳熟能詳的劇碼,被輕盈靈動的舞者們演繹得繽紛精緻、張馳有度,每一幕轉換,無論是布幕背景或舞者裝扮,甚或舞步安排都別具巧思,教人全程看得目不暇給。


幾日裡冬日陰鬱,陽光偶爾露臉。因聽聞Bratislava不過是個村鎮大小,撿了天氣最糟的一日前往。 安排行程向來興之所至,回憶起來,倒有些後悔,該把維也納市區的所有室內行程集中到那天才是。Bratislava作為斯洛伐克首都,儘管規模迷你,半日即可遊遍,但靜謐且鮮少觀光客,很適合獨行旅人滌淨心緒。

在Bratislava獨坐咖啡廳聽雨的愜意,晚間聽information年輕職員的建議,赴斯洛伐克鄉村風格的木造酒吧,窯爐騰熾,啤酒沁涼清爽,堪稱國菜的羊乳酪麵疙瘩(Bryndzové halušky),鹹香好滋味令人念念不忘。


作為音樂之都的維也納,行前便聽聞,若是喜愛音樂相關博物館,真是一週也參觀不盡。對我而言,跑完必訪景點如熊布朗宮、西西博物館、聖史蒂芬大教堂、霍夫堡等,以及品嘗必吃的薩赫蛋糕.......還是頗覺意猶未盡,大概是在參觀捷克朋友盛讚的自然博物館後倍感驚喜,或者從Kahlenberg俯瞰陽光下閃爍的藍色多瑙河,才有一種「啊,這是屬於我的維也納記憶」那樣的感受。對奧地利的印象,與其說是精緻,不如更像是恢弘大器,著名的維也納炸牛排(Wiener Schnitzel)名菜,更是帶了點德式的粗獷。或許下回,該待得更久些,方能享受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,完全浸潤這個城市的最有人文底蘊的那一面。

而此趟旅行,也是於捷克被友人招待兩週後,重新恢復獨自旅行的時刻。我自捷克Prague搭乘Student Agency的巴士往返維也納。過了兩週不必煩惱行程,每天吃吃喝喝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生活,巴士抵達在維也納之後,似乎還花了幾個鐘頭,才找回獨自旅行的節奏。


聽捷克朋友說,曾在斯洛伐克登山時見著熊跡,而前往斯洛伐克健行,因地利之便和旅費實惠,也是捷克人很熱門的選擇。如有下回,希冀自己對斯洛伐克的記憶,不僅僅是小巧可愛的首都,而是能探訪鄉野,攀登山巒,一窺喀爾巴仟山的風光。

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

闊別三月的視訊

闊別三月,自上回返國三週後視訊相約後,終於又和Tafarel約了一次。其實中途總還時不時地聯繫,透過Facebook,我和他解釋學運的前因後果,而我們宿舍的FB社團也仍舊運作,新舊室友貼文約彼此見面、失物招領、討論打掃時間......雖相隔千山萬水,但不免因此覺得,自己離洛桑的宿舍生活仍不太遙遠。

EPFL的圖書館Rolex Center,攝於離開瑞士前兩日

上回跟Tafarel視訊完後不久,其實也與Irem約了一回視訊,只可惜忘記截圖,而Irem特意準備,坐在鏡頭前的模樣,讓我深深感覺到她待我的真心實意。此回是我見Tafarel Skype上線,遂敲他道:「你在忙嗎?我們好久沒有聊天了!」

「我很想妳!我還在學校裡,我們約週末視訊如何?」他即刻回道。

不知道是不是我看不準確,總覺得Tafarel好像發福了點啊!
又或者是近期為忙研究廢寢忘食,氣色太差,神色萎靡,造成錯覺。

這次他藉著春假回巴西,正逢妹妹的畢業典禮,為給她一個驚喜,未事先告知家人而直接返國,在妹妹畢業典禮上猛然出現,讓媽媽和妹妹驚喜到又哭又笑。在巴西兩週似乎過得愜意,度假、吃母親的料理、參加party、跟朋友聚會......。回程時,為了節省機票錢,他購買於祕魯利馬(Lima)轉機的航班。假若從地圖上看,會發覺這個反方向的航線一點都不合理,何況他還需要在機場等待超過24小時。

「出去走走玩玩呀!那還用說!」我笑著嚷嚷。

「所以我就這麼做了!」他眨眼回,然後正色說道他有多麼喜歡利馬。相較巴西乾淨安全許多的街道、純樸自然的景緻、美味且實惠的食物.....短短不到一天的時間,他甚至在利馬市區參加了一場party(當下超想酸,巴西人不愧是派對動物),表示儘管看起來發展程度比巴西落後,但是有機會他一定要再拜訪這個美麗城市,說得我極是心動,列為若有朝一日赴南美旅遊的頭號目的地。

近日巴西因申辦世足賽,投入太多經費於場館建設和球賽準備,擠壓到教育和科學等經費,引起大規模抗議行動。我詢問Tafarel看法,他只說道,他不是足球粉絲,儘管他也認同應將經費花用在民生上頭,但申辦世足木已成舟,恐怕也無法改變什麼。



如今宿舍中除了他與Irem、佳雯、Victor外,便是一個法國男生,與一個義大利男生。法國男生時常帶友人回來,但除了招呼以外,其餘全不管不顧地全說法語。而義大利男生性情友善,時常帶一位會說義大利語的女性朋友回來。

某日,餐桌上眾人齊聚一堂,各聊各的。法國男生的友人竟與他用法語說道:「待會義大利人就要跟那個義大利女生進房間,他們會做OOXX的事...」

當下義大利女生皺眉打斷道:「我會說法語。你們可以停止了嗎?」

事後才知,那位女生根本是瑞士人,來自義語區,能操法語、義大利語和德語等多種語言。在多語言環境的瑞士,而且還是在位處法語區的洛桑,用法語以不堪的用詞談論他人,真的是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啊!


Tafarel說起,Irem九月後的實習,不是赴瑞士他處或德國等鄰國,而是到美國半年!儘管回國後仍能持續住在Atirum,但是也不會是同一房間了。他熟稔喜歡的室友紛紛離去,留下的全是些志不同道不合的傢伙,毋怪他終於忍不住感慨地跟我說:「想當初,因為是新宿舍,大家一起住進來,時常花時間和彼此聊天相處,關心彼此的近況,那種感覺真的很好,現在已經沒有這般氣氛。」

身為交換學生,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個過客,加上頻繁旅行,因此特別珍視與室友相處的時光。在宿舍之際,相較於其他室友忙於學業,我總是悠閒地洗衣煮飯、寫遊記、打掃房間,因而也非常樂於和室友席坐客廳閒話家常。Tafarel神往說道:「像妳,妳總是很願意花時間和我、和大家聊天,煮飯的時候會和我們一起分享,還有一起去超市購物等等,我覺得很懷念,那樣很好。」

儘管做時並非有意,但友人念茲在茲記得,不禁感覺心暖。

洛桑市區的假日攤販 

MANOR百貨附設超市,因價格較高,平素不會在這購物。

當時,偶爾我也會與Irem在超市買東西,不過多半是目的性質,比如今晚她想烤個派,或者為我送行時,我們一起煎鮭魚做可麗餅。而Tafarel,則是若我們傍晚在宿舍相遇,或知曉對方人在房間,8點超市關門前的煮飯前採購,即使房間位於兩端,卻多半會至對方門口喊聲,接著拎起購物袋,有說有笑地出門。有時也並非真的有什麼想買,但順手帶顆番茄、洋蔥、花椰菜回來,聊聊天與室友相處,似乎也是種樂趣。


有些小事,在發生當下並不覺得特別,往往不以為意。
一切沉澱後緩緩回想,才深覺正是這些涓滴堆砌的細節,格外值得珍惜。


自然,也與他更新了近況及參與學運的過程。聽聞我竟嘗試帶筆電到學運現場,他當場瞠目結舌,用一種看奇怪生物的眼神瞅來,我笑嚷解釋:「我知道巴西的抗議都比較暴力,所以你很難想像怎麼可能在台灣會這麼平和,但那是真的!你可以在現場玩手機、看閒書甚至用筆電.....只是你知道,還是很難工作啦.....」



他是否能留在瑞士念博班,應該近期便會有眉目,而他說道,自己約略有80%的把握。 正因關鍵時刻將近,為準備報告而忙碌非常,他幾乎以EPFL為家,只每夜回宿舍睡覺罷了,就連與我視訊,都是手持手機在研究室外頭為之。

見他神色疲憊,氣色不佳,我不好像上次和他聊一個多小時那般久,但暗自決定,不久後定要再與室友們不時相約,更新彼此近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