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機會在歐洲重聚,回台灣吃飯也很愉快。
回國兩週,時常思忖自己在這趟旅程裡得到了什麼?改變了什麼?甫回國時又有哪些不習慣之處。曾在台灣居住兩年的捷克朋友說道,再回捷克,久居東亞的生活經驗,讓他經歷不少reverse cultural shock,不少細節比較後才深覺不同。而他十分好奇我回台灣的第一印象為何,他猜測是「好擠」,畢竟捷克人口密度是台灣1/4,瑞士則約為1/3。
其實我是覺得,怎麼可以這麼熱!!
年初三抵達台灣,約莫有20度,之後氣溫一路溜滑梯,又經歷台灣入冬以來最冷寒流。今年歐洲暖冬,離開洛桑前還來不及目睹洛桑滿天飄雪(僅有早晨結霜),平均氣溫多在零度上下,與台灣的寒流氣溫所差無幾,但台灣著名的高濕度,加上室內無暖氣,讓人對濕黏體感,以及在室內還得裹成粽子感到相當扭動。暖氣的滋味實在很舒適啊。
當然也經歷了,過馬路時被身旁的人拖住,差點忘卻台灣的車輛不會等人;很想生飲水龍頭的水,畢竟瑞士的生水比礦泉水還甘甜;不小心把衛生紙丟進馬桶裡沖走;搭火車總是沒位置,對瑞士便捷可靠且質感上乘的國鐵SBB感到無限懷念;忽然嘴饞想吃起司,但僅有高檔超市買得到;學了點法文,遊歷諸多歐洲城市後,發覺許多攤販餐廳的菜式或店名都混搭得很滑稽,例如公館一間英文名為Le Château(法文「城堡」之意)的茶鋪中文取名為戀茶荳,王品曼咖啡寫Café au lait,不就是拿鐵咖啡,寫法文比較時尚嗎....。
但是,坦白說,居住了20年的小島,跟只旅居半年的歐洲,說多麼不習慣,是太矯情了。與其說是很想念,才硬說自己哪裡不習慣,不如說是因為太習慣了,才不禁感到不安,懷疑過去那段太不一樣的記憶,是不是只是海市蜃樓的夢。佇立車水馬龍的街道,頓時恍然,是了,這就是我熟悉的生活,閉起眼都能本能尋到方向。儘管不啻是舒適圈,但人便是要在舒適圈內,才能專心致志勞心勞神。長期保持在旅行狀態,使我發覺自己定不心來,彷彿總是在遷徙。生活還是需得要規律的步調,才能掌握自己做事的韻律。
可是,這趟交換旅程,到底完成了許多心心念念,從沒做過的事。
- 獨自在異國旅行
柏林,形狀像極台灣的圍牆孔洞。默默等待路人行色匆匆經過的須臾。
- 在瑞士享受hiking樂趣
瑞士,馬特洪峰
- 認識一群真正要好的朋友
- 體驗在歐洲修課的感覺
洛桑大學HEC系館,秋季
- 自己煮飯,磨練生活技能
瑞士,Denner超市
這些都是出國前的初衷。遍覽美景,嘗過無數美食,當然也有微覺遺憾之處,例如結果還是沒能嘗試coachsurfing(因為懶,直接訂hostel了事),沒在瑞士滑雪,還有好多小地方沒時間去.....但是,就留待下一次吧!儘管不曉得能再訪歐洲將是何時。
我說不出自己有多大的轉變,但看事情的角度確實有些許不同。世界寬廣,築夢者眾,過去認為是限制條件的事,現下覺得未必不可能。曩昔對台灣諸多亂象會投注較多情緒,現在儘管依然關注,但較能將情緒抽離。應變能力變得極好,因為獨自旅行,必須拿到地圖後立即適應陌生的語言及街道,解決各種突發狀況。親眼見識歐洲有品質的生活方式,雖然喜歡台灣的便利,但也認為應該修正亞洲太過物質、汲汲營營,以成功和賺錢為目的的價值觀。
回到現實, 還有很多事等著完成,是時候面對嶄新的人生階段。
假若,假若我還能有一個夏天的假期,希望能在瑞士盡情健行,徜徉山林野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