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5月30日 星期五

【交換】瑞士交換準備 - 衣著篇

最近陸陸續續為幾個將赴瑞士交換、唸書的朋友提供準備物品意見,想起多月前便想寫篇瑞士人衣著風格的文章,後來擱置迄今。由於攜帶行李有限,衣物佔比甚大,遂敘寫一點粗淺的經驗以饗後人。

日用品和雜物部分可參考:【交換】瑞士交換準備 - 日用品篇

行前瑞士朋友Marcel諄諄告誡我,務必攜帶一件厚外套前往。曾赴台灣交換的他,指出瑞士一件夠暖的外套要價逼近萬元台幣,當下把我嚇得不輕。不過後來發覺,或許男生衣物較貴舉世皆然,加上Marcel不像我到哪都忍不住逛逛街,瑞士的外套價格未若他形容得如此恐怖,打折時仍能買到價格合理的選擇。只是,以交換生而言,我會很推薦攜帶一件羽絨外套,像lativ、Uniqlo這樣的平價品牌在二三月左右的出清折扣,大概只要一兩千元,比當地購買便宜許多。2013年冬季正好是溫和無比的暖冬,洛桑均低溫約在0度上下,一件長版羽絨外套、內搭褲、薄長袖和圍巾,對我來說已是非常夠用。

同樣三月左右,我至山頂鳥買了雙特價的雪靴,中筒附冰爪,大約1500元左右。儘管剛好遇上暖冬,在市區幾乎用不上冰爪,但是上山時出觀景台,覆蓋周遭的厚厚白雪,仍是有用得上的時候。雖然有點佔空間,但怕冷的女生還是推薦考慮入手一雙,不過務必提前準備,因為雪靴是冬季商品,假如二三月未趁出清時購買,台灣得等到九月後才可能上架。


其他歐洲國家,我或許無法觀察太仔細,不過對瑞士人的穿著仍是挺有心得。

以男生而言,以深色為主,除了挺版的毛呢大衣,黑色皮衣也十分常見,下著當然是牛仔褲等,像Timberland這樣的厚底靴亦很實穿。歐洲男生繫圍巾的比例比台灣男生高得多,或許是身材比例,即使穿起長版大衣、繫圍巾也不顯笨拙,反而有種俐落的斯文感。相較義大利人較常出現花枝招展的鮮豔色澤與設計,或者法國人展現個人風格,瑞士人的穿著打扮,很大部份反映了務實嚴謹的民族性。

至於瑞士女孩,跟台灣偏日系的穿著大相逕庭。她們喜歡素色、深色的衣著,以黑白灰和駝色為主流,有時搭配飽和色系的圍脖,例如芥黃色、桃紅色、寶藍色。像台灣女生喜歡的粉嫩、多層次、短裙配褲襪、雪紡、娃娃鞋......這些在瑞士女孩身上幾乎不曾看見。因為偏好深色,無論是皮包或是外套鞋靴,都不免有鉚釘等金屬元素,所以原先就喜歡酷妹穿著的女生,儘管把妳原先的衣服帶去便是。下身她們通常搭配貼腿窄管褲,加上長短不一的靴子,踝靴也非常常見,在這裡穿著露出腳背的娃娃鞋,尤其在冬季,似乎是一件十分突兀的事,不過不覺冷的我還是依然故我,只是不免在H&M買了幾條貼腿褲,因為站在一群瑞士女孩中等metro,穿著寬鬆舒適剪裁的長褲好像一整個怪啊!

以女生而言,9至10月,可以帶有腰間綁帶的風衣,厚薄適中,方便早晚天氣涼時禦寒。10月至12月,我是穿著H&M買的毛呢材質駝色短大衣,略有厚度,擋到5~10度都很夠用,皮衣、毛衣、針織、鋪棉等材質在此期間都用得上。至於12月後,才是我真正掏出羽絨外套穿著的時機,但因是乾冷,寒氣不至穿透衣內,裡頭搭一件薄長袖已覺足夠。

如有保暖的圍脖或圍巾,推薦可以帶個2~3條,因歐洲以粗毛線織成的圍脖價格不斐,即使不在瑞士,於德法等國,圍脖一條通常也要20€左右。穿著外套時有圍巾可以保護頸部,會感覺舒服許多。手套建議攜帶,不過我也在羅馬買到一雙5€的黑色人造皮手套,做工還不錯,而像波蘭等寒冷且物價低的中歐國家,甚至連真皮手套都十分便宜。毛帽建議攜帶,以有內裡而不會從孔洞透風,並能蓋到耳朵為佳。發熱衣輕薄不佔空間,保暖效果不錯,個人相當推薦,我大概攜帶4~5件,高領或V領皆有,同樣可以趁早春出清時購買。

毛襪可以帶上一兩雙,若宿舍的暖氣是中控系統無法自行開關,則在暖氣尚未啟用的9月、10月,套上毛襪睡覺可能會舒服些。但若和我一般遇上暖冬,鞋靴內穿著一般運動襪即可,無須到穿著毛襪的地步。

在歐洲,最大的促銷檔期是聖誕節前後,聖誕節前大概最低下殺50%,聖誕節後則可能更低,各地更是有聖誕市集可供挖寶。即使瑞士物價是台灣三倍,不過一旦折扣低於三折,其實還是有很多商品值得入手,尤其如前述,在衣著風格大不同的情況下,很可以找到台灣常是價格高昂的俐落剪裁外套!瑞士適合逛街購物的地方是與超市共構的shopping mall,常可以找到一些平價品牌,例如H&M、C&A、Tally Weijl......亞洲女孩身量較小,我甚至在Migros購買過兩件只要9.9CHF的刷毛童裝,權當登山保暖衣,還挺好用的呢!


大約11月初,我在Tally Weijl買了兩件混紡羊毛的挺版外套,都只要29.9CHF。這是總部在Basel的年輕女裝品牌,兩件版型都非常俐落好看,如果不是怕太重,真想買多件一點帶回台灣!

至於H&M,長褲不曉得為何特別合我的版型,到各國必逛H&M已經成了一種樂趣。有趣的是,歐元區如法、德、奧、西、義等國訂價多半相同(都比瑞郎便宜QQ),不過隨著氣候不同,折扣季節和上架商品也會有差異,赴里斯本遊玩時,便看見早在一個月前便於瑞士出清完畢的商品,敢情是冬天來得晚得多呢。


瑞士謂為全球健行運動最盛行的國家,運動登山用品舉目皆是。甚至於陰雨天候,街上穿防水登山鞋出門者大有人在,十分有趣。如是前往著名山區觀光小鎮,或者一般連鎖鞋店,都可購買到相關登山用品,不過畢竟物價高昂,對台灣人而言不致感覺太便宜,加上地形氣候差異,重裝登山靴亞熱帶未必用得著,是否需要購買,就由個人評估了。

如若打算健行,建議可以攜帶防水防風外套、登山鞋、排汗衣和望遠鏡。此回,於歐都納購買一件特價的Deuter windstopper外套,搭配短袖排汗衣和保暖衣,登山氣溫隨日照改變而波動甚鉅,這樣的穿著可以應對5~20度的需求,有回遇到意料之外的降雪,0度左右這般穿著是略顯寒冷,但也還過得去。下著倒是不必特別帶排汗褲,有點彈性的丹寧褲個人覺得反而更實用,下山後欲順道於城市旅行也不顯突兀。


其實,趁至他國遊玩時逛街,也是很不錯的娛樂。若搭廉航來回他國,回程可多購買一件行李,唯須提早網路登記,否則當天在機場購買相當昂貴。我在Budapest時大肆採購,甚至買了一咖行李箱,趁瑞士開學前扛回洛桑,在物價與台灣相若的匈牙利,兩雙靴子只要價千元台幣,比起在瑞士購買划算許多。

另外,推薦以衣物壓縮袋處理衣物,可以大幅節省行李箱空間。
簡記在瑞士對衣著的一點小心得,假如有其他問題也歡迎問我!

位於日內瓦的紀念品店



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

【交換】你的名字是?

318學運的浪潮拍岸襲來,原先熟習的生活秩序倏地被沖刷散亂。在學運以前,我已習慣忙碌鎮日,晚間以約莫一小時的讀法文時光來調劑身心,孰料學運開始後,這段空檔完全被赴現場靜坐支援取代。

連帶地,Andalucia和義大利的照片始終沒整理完,而自維也納以降的遊記,一直沒騰出心情和空檔寫就。眼下,大略也得等這陣子忙完罷。不過或許值得慶幸的是,略一回想,輔以照片,旅行片段仍歷歷在目,倒也毋須對會否遺忘太多而著慌。

一直很想聊聊關於英文名字這個話題。

在瑞士時便已時有所感,回國後偶然閱讀這篇文章:〈在國外,當你說出自己的名字時,會感到尷尬還是驕傲?〉更覺贊同親切。

如同一般的台灣年輕人,無論是從國小開始學習英語,或者在外參加美語補習班,學校老師總會為初學者取個英文名字以茲啟蒙。其實取英文名字某種程度而言,亦算是個增加對語言認同感的起步,而此後,我便習慣性沿用英文暱稱直到如今。即便在台灣結識國際友人,也多半以英文名字自我介紹,從不感覺彆扭。

是在交換開始後,於歐洲無數個hostel中漂泊來去,沒過幾回,在我再度熟練報出自己的英文暱稱時,一個新朋友有些踟躕地道:「嗯,我是說,那妳『真正』的名字呢?」

是從那時才猛地怔然,倒是,那不是我真正的名字。

雖然長年以來,在稱呼我英文名字時我仍然可以醒覺回頭,但那畢竟不是出生時以母語被賦予的名字,甚至是為了「方便」他人省略難以發音的中文名字,才應運而生。

其實倘若我的中文名字好發音一些,或許亦不會習於用英文名字介紹自己如此多年。雖然中文裡有許多英語沒有的發音,但是有些人取名時恰好沒使用到。像是「琳」(ling)、「婷」(ting)、「杜」(du)....這些字對西方人而言都很容易。經過教捷克朋友注音符號的經驗,注音符號中捲舌的「ㄓㄔㄕㄖ」似乎是所有發音中最難發出的。而我名字中恰好就用到了其中一個捲舌的注音符號,迄今,原先不會說中文的歐洲朋友,還真的沒一個發標準過。

只是,自從那回受了點刺激後,回想起每回以英文名字自介時,不少歐洲朋友的狐疑表情,梳理思緒,還真是寧願讓朋友記不全、發不標準,也要以真面目示人。說起來也挺好玩的,自我介紹彷彿即是考驗友誼的時刻,儘管我名字的中文發音對歐洲人而言殊為不易,可是真心相交的朋友,自然會多問幾遍。

當然,像跟我頗為要好的巴西、土耳其室友,經過五個月的訓練,還是沒能發得字正腔圓哪(遠目),不過曾嘗試教他們中文的四聲以及發音,Tafarel我還耐心教了好幾遍,表現時好時壞,眼看沒天份只得作罷,過程卻也逸趣橫生。而Hadrien的瑞典女友實在是個奇葩,四聲我只通通唸過一回,便能毫無錯誤地複述,當下我驚艷不已,雙眼閃閃發亮,直說她不學中文簡直可惜。


五個月中,因為我鮮少主動與陌生華人攀談,除卻與家人視訊,出門在外說中文的機會寥寥可數。只一回,在羅馬的hostel五人房內,巧到不可思議地,與在柏林也剛好住同一個hostel的Daniel重逢。他是來自芝加哥的猶太人,年紀不大,卻總蓄鬍戴著鴨舌帽,曾經在北京住過一年,因此中文已有小學程度。當時因再次相遇,驚喜之餘,我倆相約翌日一起出遊,去參觀羅馬競技場(Colosseo)。

隔日清早,睡得迷迷糊糊,恍惚間只聽得房間另一頭有人在喚我名字,還是許久不曾在外聽聞的正確中文發音,當下只覺一陣惘然,剎那間不知身在何處。好不容易清醒,只見Daniel不好意思地道:「我知道人剛睡醒的時候都會有點神智不清,有時候會聽不懂第二語言,想說用中文叫妳,妳腦袋應該比較能運作。」

當時忍不住啞然失笑,如今回想起來,還覺著有些感動。



儘管,回台灣後,為求書信之間方便溝通,在與台灣人通英文信件時,我還是以英文暱稱自稱。只是不禁想提醒自己在歐洲養成的這個習慣吧,雖然有些人認為,使用英文名字較易被記得和辨識,但我仍是認為,除了可能不慎取了英美祖母級的英文名字不說,告訴國際友人自己的真名,或許也是真正認識的第一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