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【旅行摘要】荷蘭,比利時,盧森堡

事隔20個月再度踏上歐陸的土地,縱使講得容易些,那是一張機票的事。然繁碌工作間隙中擠出此行甚不容易,長時間高密度的案牘勞形後,歷經轉機、轉車才抵達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,颯爽秋涼拂過眼睫,踏出站體那一瞬間,幾乎為映入眼簾的絢爛陽光眩暈──滿心迸發著的都是「終於!好想念歐洲啊!」


荷蘭 / 比利時 / 盧森堡 8天7夜
2015.10.9~2015.10.18


  • 行程概要
  1. Day1: 抵達Amsterdam - hostel check-in - 參觀Amsterdam historical museum - 逛市區
  2. Day2: 搭乘火車至Zwolle - 轉搭公車至Giethoorn - Smits Paviljoen午餐 - 遊逛Giethoorn - 搭公車回Zwolle - 搭火車回Amsterdam
  3. Day3: 辛格花市 - 參觀Rijs Museum - 附近博物館區遊逛 - Hap-hmm晚餐
  4. Day4: Amsterdam買紀念品 - 搭火車抵達Antwerp - 市區遊逛 - 聖母主教座堂參觀 - 搭火車抵達Brussels - 公寓check-in - 布魯塞爾大廣場 - 市區晚餐
  5. Day5: 布魯塞爾皇宮 - 搭火車前往Brugge - 市區遊逛 - De Breton午餐 - 搭火車回Brussels - 市區遊逛 - Le Bistro晚餐
  6. Day6: 搭火車前往Leige - Le Point de Vue 早餐 - 市區遊逛 - 搭火車前往Luxembourg - 市區遊逛 - Brasserie Guillaume晚餐 - 搭火車返回Brussels
  7. Day7: Brussels買紀念品 - 搭火車前往Antwerpen - 搭火車前往Rotterdam - hotel check-in - 搭water bus前往Kinderdijk - Kinderdjik遊逛 - 搭公車返回Rotterdam - Nieuw Rotterdams Cafe晚餐 - Rotterdam市區遊逛
  8. Day8: Rotterdam買紀念品 - 搭火車前往Amsterdam - 市區遊逛 - 搭火車前往Schiphol機場

三個不曾到訪的低地小國,一段攜帶兩隻弟弟的三姊弟歐洲行。

對弟弟們而言,初訪歐洲滿眼俱是新鮮事;而於我來說,儘管切切實實是交換時作為遺珠,特意留下供日後有十天半月左右假期,可單獨來訪,因此從未踏足,連轉車也不曾有過的荷比盧,卻讓我有種浸潤溫水般的熟稔與滿足感。畢竟在瑞士待足5個月,於歐陸10多個國家闖蕩,荷比盧周遭的大國皆曾遊逛,於是位處期間的低地國,便無處不覺似曾相識了。同中求異的滋味、回返歐陸的親切,教人沿途滿心暖融,不曾消散。

愛極了荷比盧的金秋。然而抵達比利時後氣候陡地急遽下降,於是此行最和煦的氣候、最美好的景緻,全落在我心目中也是最喜歡的城市Amsterdam。約莫12~15度,陽光灑落枝椏間隙,沿途清爽、疏懶、自在,漫遊歐洲如魚得水的熟稔,穿梭運河邊凝視著四時光影,是筆墨難以形容的愜意。由於最後另有要事得趕回首都市區處理,因此我們不是從Rotterdam直接搭火車前往Schiphol機場離去,反而是回返Amsterdam市區,爭取一小段活動時間才離開,恍若是一個對我們三姊弟最喜歡城市的告別儀式,臨去前又忍不住在車站熱食投幣機買了一塊可樂餅,為旅程劃上很完滿的句點。

初始的熟悉感或許來自於莫名很像瑞士國鐵(SBB)的荷蘭國鐵(NS)月台標誌,皆是深藍色底白字,雙層車廂、高速迅捷、整齊乾淨,對SBB的想念一股腦兒地湧將上來。而建築方面,樸素處荷蘭比較類似德式的三角形木屋,但在Amsterdam市區,大量自17世紀黃金時代起出現的山牆式街屋(gable house),階梯式的山牆佐以細部裝飾,精緻富麗,建築門面甚至微微向前傾,成為荷蘭商業實力的象徵,亦是該國獨特風景。

於比利時進入法語區後,耳畔浸潤的換回在Lausanne徜徉了5個月的法語,頓時像全身細胞在溫泉裡舒展,停滯兩年,不斷複習卻仍原地踏步的法語,很明顯地在幾天內再度突飛猛進。語言果然還是很需要環境的啊!同樣夾於大國之間,各方面形似,很難說比利時有多麼不同,然而啤酒、巧克力、鬆餅、白酒淡菜、歐盟總部所在......比荷蘭人質樸,比法國人可靠親切,細細品還是能辨別出屬於比利時的那番獨特滋味來。

在低地國最喜歡的,是搭火車時極目遠眺一望無垠的圩田草原,畢竟臨海,多處是沖積平原或海埔新生地,即便德國阡陌縱橫,卻也沒有低地國這般極度平坦、無限延伸的原野。每當行過水流,不免對照地圖,遙想著不遠處便是堤壩築起的壯觀工程。而往羊角村(Giethoorn)的路途上,駛過填海造鎮形成的Lelystad,便忍不住滿心興奮,好想親眼去荷蘭北方瞧瞧圍出艾塞湖(Ijsselmeer)的壯觀長堤艾芙堤(Afsluidijk)啊!


由於Amsterdam物價高昂,在當地住青旅的我們仨,於Brussels很開心搬進了藝文區的單層公寓──儘管離市中心有10分鐘步行路程,卻是個清幽且環境雅緻的小區,公寓更是整理得舒適溫暖。Brussels的城市紋理有些支離破碎,舊城區核心外開始新舊夾雜,據說是屢次都市更新的惡果,或許還有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毀壞吧。不過大廣場究竟名不虛傳,晚間佇立其上,周身華美山牆鏤刻的街屋連棟,均是行會廳,金碧輝煌,象徵Brussels地處樞紐,經濟商貿往來之盛。啜飲Neuhaus濃郁的熱巧克力,佐一塊方形、以蛋白為基底,口感鬆脆的布魯塞爾鬆餅(Gaufre de Bruxelles),啤酒還沒喝,已是美的不曉得天南地北。

人在比利時,天公已不作美。我們掙扎一番,仍是在僅有3~5度陰鬱低溫下前往古城Brugge,翌日再頂著寒風,途經Liege前往Luxembourg。這兩日特別低溫,10月便披上羽絨外套,斜風細雨,只覺雙手凍得失去知覺,然而幾座古色古香的城鎮到底值得堅持走一趟,尤其是原先只是為了蒐集的盧森堡──在歐洲歷經Liechtenstein、Monaco、Vaticano幾個迷你國,只覺得大概是Lietchtenstein加上Bratislava那樣子的.....就是個小鎮。孰料峽谷圈出的古城區著實壯觀,鐵灰色山岩嶙峋,映襯盧森堡獨有的灰頂房舍,以及首都市區車水馬龍的繁華,頓覺麻雀雖小、五臟俱全,畢竟是全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度,怎麼可以小覷!

在盧森堡市中心尋了間餐廳,據說此地盛產葡萄酒,於是沁甜清透的白酒一杯,佐奶油肉排嚥下,度假的慵懶頓時充斥心間。荷比盧確實沒有華麗精美的菜餚,比起鄰國法國的高雅菜式,荷比盧更像是鄉村野地裡,由鄰家媽媽手作的農村菜,儘管沒有上鏡頭的賣相,卻也是樸實可口,色香味俱全。

旅程最後結束於Rotterdam,下午才抵達的我們,頂著細雨紛飛、水波湧動的惡劣天候,乘waterbus趕在黃昏前抵達小孩堤防(Kinderdijk),瞻仰世界遺產風車群的身姿。返回Rotterdam後,享用完旅程最後一頓晚餐,我和弟弟沿水畔一一造訪Rotterdam的名建築群──方塊屋(Cube House)、鹿特丹市場(Markthal)、水邊的船與吊車造景......暗暗許諾有空會再來好好拜訪這座城市的。在鹿特丹交換的學妹說,鹿特丹是一座生活的城市,需要居住才能體會他的滋味,我很相信此言不虛。


這一路行來,荷蘭的無微不至的單車文化、Rotterdam繁忙且鍵結綿密的物流網絡、商業發跡造就的務實、從克服自然乃至於與水共處的相容和謙卑,都令人打從心底欣賞。在荷蘭,我們仨最愛的是逛AH超市,綜合鮮果汁只消1.42€真的不明白是什麼概念。而最後,捧著好幾顆蠟封的Gauda cheese,以及從比利時滿載而歸的各色巧克力,一路輾轉回台,待回台後一一排列戰利品,還是整顆心滿溢著暈陶陶的滿足感。



這次也算是攫住26歲以下青年票的青春尾巴,往後就該付原價啦!
下次去歐洲,又會是什麼時候呢?



相關網誌: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